在3月24-25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DF)上,十余家跨国医疗企业高管聚集,共同探讨中国医疗健康市场的发展前景,“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成为高管们关注的焦点。
商务部3月25表示,将推进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让更多外资企业安心放心地投资中国,扎根中国发展。
无法忽视的中国市场
诺华首席执行官万思瀚(Vas Narasimhan)表示,创新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诺华在论坛期间提交了主题为“建设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惠及中国患者”的政策建议,就加快放射配体疗法这一先进疗法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建言。
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兼CEO比尔·安德森(Bill Anderson)在谈到新质生产力代表的创新技术时表示,很多新的创意和新的产品都来自于初创企业,“中国的初创企业非常了不起”。
美敦力董事长兼CEO杰夫·马萨(Geoffrey Martha)在论坛的大健康产业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发言,聚焦“健康产业亟需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他认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格局正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医疗科技领域备受关注,竞争也日趋激烈。但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老龄化的进程,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也让跨国医疗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美敦力将坚定地推进本土化战略布局。
武田制药总裁兼CEO卫博科(Christophe Weber)则在论坛的研讨会上表示,将推动更多创新药物和疗法在中国的快速落地,他预期在2024财年为中国患者至少带来两款全新疗法。他还表示,尽管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但许多医疗体系仍受限于资源和资金,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雅培董事会主席兼CEO罗赋德(Robert Ford)表示,雅培的目标是到2030年,每年为全球30亿人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占据全球人口约五分之一的中国是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兰素史克CEO魏爱玛(Emma Walmsley)表示:“在中国,GSK始终致力于携手患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深化与中国科学家和企业界的合作,发现、开发和提供中国所需的创新药物和疫苗。”
参加今年CDF的还有包括阿斯利康、辉瑞、百时美施贵宝(BMS)、丹纳赫等跨国医疗企业全球高管。这些企业在中国都有很深的布局,并与本土公司深入合作。例如今年年初,阿斯利康就以约12亿美元的价格整体收购了中国生物药企亘喜生物,开创了跨国企业收购中国生物药企的先例。
创新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发展
今年的CDF上,不少跨国医疗企业高管都谈到了深入中国本土供应链布局。一方面,跨国医疗企业正在持续投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正把中国本土研发医药公司和产品带向全球。
以美敦力为例,2021年10月,该公司医疗科技产业基地项目落户上海临港;2023年4月,启动首条生产线建设;2024年3月,首个心脏疾病疗法产品下线,创造了“中国速度”。
除了医疗器械企业,药企也在加大对中国本土生产制药的投入。阿斯利康全球CEO苏博科在CDF期间表示:“中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阿斯利康宣布了多个在中国的新投资项目,包括投资4.75亿美元新建无锡小分子药物工厂,以及投资7亿美元在青岛建设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
跨国药企对中国的创新承诺也带动了上下游供应链的发展,例如用于药物成分分析检测的仪器设备商也将受益。
美国分析仪器公司沃特世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用于几乎所有的大型药企。沃特世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曾担任GE医疗、因美纳等多家美国医疗企业高管。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呈现出新的格局,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李庆表示:“早期跨国公司看好中国是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但近5-10年的变化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开始转为由创新驱动,从原来单纯的市场转变为医药研发的策源地,而且研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产品可供应全球。”
分析仪器作为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推进器,对于市场的变化具有相当高的敏感度。李庆表示,由于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对跨国企业成本要求的提升,包括沃特世在内的跨国公司都在认真地考虑本土化战略。
他还表示,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的医疗市场,而且随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和老龄化进程加剧,医药和医疗市场规模增加是必然的趋势。“我们正在逐步将全系列产品,从高端到中低端的产品线,都拿到中国来生产,今年5月就将有一批中国本土生产的仪器上市。”李庆说道。
新格局下的行业如何发展
伴随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中国合同研发与生产企业CDMO/CXO公司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立法者对生物安全的高度关注;二是中国国内的带量采购趋于常态化,让我国医药行业加速投入全球新药研发创新的洪流中,配套的政策以及医疗支付模式也孕育变革。
武田制药CEO卫博科认为,中国应该摒弃传统的按服务收费的模式,转向基于价值的医疗体系,即根据治疗结果和照护品质来付费,而非单纯按服务量计费。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在CDF论坛上表示,“我国发展创新药的时间还很短,在营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亟须进一步做好深化创新药临床价值的认识、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改革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和医保支付办法、研究建立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方面工作。”
毕井泉表示,创新药价格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不能明确这个基本原则,市场就会变得不可预期,就很难有人投资创新药。他还呼吁进一步完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建议对所有在专利期内上市的创新药给予专利期补偿,并研究放宽医疗市场准入,促进生物医药及创新药的国际合作。
对于跨国企业如何更好开展在中国的业务,李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在目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更需要保持全球化的思维和格局。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这是未来跨国企业的制胜关键。”
他认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施贵宝这样的企业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今天,全球的格局再次面临剧变,风险也一定存在,企业要在中国继续发展,就要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调整他们在中国的战略和定位。”李庆表示。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声明:该文章系转载,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不代表跟公司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2024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深圳医博会将在“制造医疗”与“守护健康”的双重加持下将于12月18日-2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有着“全国医疗器械产业重要集聚区”之称的深圳,依托 “大湾区核心引擎”和“全国先行示范区”的创新土壤,将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品牌和超过60000人次的医院买家和经销商、代理商汇聚 “深圳医博会”交易、交流。为行业呈现一场更为精彩的大健康产业盛宴,为建设健康中国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展区覆盖医用影像展区、手术室展区、IVD体外诊断展区、3D打印展区、智能穿戴展区、医用辅料及耗材展区、防护及防疫用品展区、医用消毒感控展区、智能医疗健康展区、骨科专区、康复理疗区、医疗设计与制作展参展咨询热线:陆军18930529086(微信同号)